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夏完淳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18699
分享
951
粉丝
2328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父夏允为江南名士,与陈子龙等创立社。在明末主持清议,纠弹时政,同张溥等人的复社同气相求,极得人望。夏完淳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聪明早熟,天资极高。5岁读经史,7岁能作文8岁时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文人的赏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12岁时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成为社后继。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师蜂起,他随父夏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约在投军前夕,与钱秦篆结婚。清军陷松江后,其父投水殉难。夏完淳誓志报国,顺治三年春,与师陈子龙、岳父钱重组义军,上书南明鲁王,鲁王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太湖吴的军事参谋。吴军不久溃败,完淳只身流离到湘鄂一带,后返家。顺治四年(1647)夏,在故乡被捕,解往南京。洪承畴亲自审问,他拒绝诱降,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今生已矣,来世为期——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游览松江名胜醉白池的人,往往对南廊壁间的《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发生兴趣。原来,清康熙间的人物画家徐璋,将朱明一代、松江一郡各方面的著名人士,一一描摹、写照,汇为一集,因松江古称云间,就名为《云间邦彦图》光绪间,据以描摹刻石。除序跋外,共有画像石二十八方,每方大多分四格,每格一般画一人。独有一格,合画了两人,一位是仪容端方、正襟危坐的有须长者,身后站立着一位眉清目秀、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英俊少年。庄严肃穆的邦彦画像当中,为什么掺杂着这样一个年轻后生呢他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后生就是本文所要叙述的明末爱国诗人、抗清志士、民族英雄夏完淳。那位长者,是他的父亲,负文坛重望、身殉国难的几社领袖夏允彝。潜移默化,头角峥嵘夏完淳(1631—1647年),字存古,乳名端哥,别号小隐。他虽然只活了十七岁,却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留下了震古铄今的爱国诗篇。夏完淳自幼聪明,但是,他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环境的熏陶、父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夏允彝(1596—1645年)是一位学务经世,独处一室,志常在天下(《明史稿夏允彝传》)的学者、志士。完淳诞生的时候,允彝已经是名满海内的几社首领,来往的是当代知名学人。这些,对于幼年的完淳,无形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允彝不但教育完淳从小敦品励志,读书好学而且,在赴京谒选、赴闽任职的时候,也带着七八岁的儿子同行,让他观览山川,阅历世事,增长实际知识。允彝还为完淳慎择良师,先后选了张溥、沈楫、周茂源、计东、陈子龙等人。幼年的完淳,求知欲很强,阅读的范围很广,除五经、四书、史书、诸子外,还涉猎五花八门的杂学,详览当时朝廷的公报——邸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完淳五岁时,讲述《论语》精义,老儒不及六岁时,接待父执,应对如流九岁时,撰《代乳集》,其中《五贤祠》等诗流传至今十二岁时,和人谈论九边烽警和攻守形势,娓娓可听十三岁时,效法父辈的结社活动,和同辈朋友结社,称西南得朋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萌发爱国的根芽,孕育报国的蓓蕾。投笔从戎,毁家抒难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1645年夏天,清兵南下江淮。南明的当权者朱由崧和马士英、阮大鋮之流,不顾国家安危,忙于享乐营私,扬州陷落了、史可法壮烈殉国,不久,弘光政府便迅速瓦解了,清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江南人民,从农民、工匠、书生,到商人、地主、绅士,纷纷自发地举起义旗,拿起武器,保卫乡土,反对残暴的民族掠夺和压迫。夏允彝、陈子龙、侯峒曾、阎应元等人,是这场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当时,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而全部歼灭。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先锋鲁之玙(字瑟若),率众奋勇突入苏州的胥门,志葵却犹疑不决,闻入城孤军全部牺牲后,便准备登舟撤退。允彝、完淳父子,流涕遍拜诸将士,才在城下停留几天,但苏州终未攻下。兵败之后,夏允彝决心以死激励将士。1645年9月15日,他将所著《幸存录》手稿授予完淳,嘱为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起,然后,自沉松塘,以身殉国。他留下遗书说: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后来,夏完淳在《六哀》诗中,述及他所亲历的苏州之役。瑟若轻健姿,一往仗奇气。宝剑酬君恩,深入无退志。孤军矢一战,光响横振厉。慷慨授命时,白虹贯吴市,对鲁之玙表示高度的崇敬和悼念呜呼先文忠,横剑誓河曲,从容蹈东海,景耀长回烛,对他父亲倾吐了无限的敬意和哀思。父亲的死更加激励了年轻的夏完淳,1646年春天,他再次从戎,投入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担任参谋的职务,并献出家中积蓄以充军饷。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克服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完淳写下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鱼服》),我已破家酬大镇,相逢斜拂剑霜看(《军宴》)这样一些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三月间,吴易军大败清兵于分湖,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思文大纪》卷七)。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蘗,雄名振于七郡(《湖隐外史》)。这一时期,完淳自然经常随军参加战斗,可惜,现在已无法见到具体记述的原始材料。在交战中,有胜利,也不免挫败。完淳在第二次海盐之役兵败之际,与大军失掉联系,终止了他的军事生活。不久,吴易中计被执,壮烈殉国。完淳的《即事》三首中的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就是对挫败的回忆和对战友的哀悼。悲歌慷慨,壮怀激烈义师失败后,夏完淳并没有灰心绝望。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抗暴复国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1646—1647年间,南明监国鲁王先后驻跸浙江绍兴、福建长垣,所部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南明隆武政府虽在1646年秋覆灭,郑成功等仍树帜于闽南及海上,西南地区的大部分也仍然是明朝的天下。1646年春,完淳上书监国鲁王,鲁王授以中书舍人的官职(《南疆逸史夏允彝传》)同年夏,隆武政府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諡曰文忠(《思文大纪》卷五)。这些,都给完淳以极大的鼓舞。他时时翘首南向,想望故国的旌旗也酝酿奔赴南方,投入故国的怀抱。在这一两年当中,完淳继承父志,写下他的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还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他通过杨柳莺花的咏叹,抒发山河变色的悲痛:昨宵烟雨尽伤心,今日莺花空满目。到今罗绮古扬州,不辨秦灰十二楼。枯柳不知亡国事,乘春偏发大江头。(《杨柳怨和钱大》)他采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喻,隐微曲折地寄寓自己的爱国心情: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芳草盈筐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长歌》)他多次直接倾吐对南明政府的向往和希望:自拜南州使,清光几度看属国思归汉,嫖姚拟筑坛。(《对月忆南行者》)然而,完淳决非一味观望等待,寄希望于间关南归。在荆天棘地当中,他始终不懈地进行抗暴复国的活动,不过留下的文字记载较少而已。完淳的被捕,一般认为,由于前往舟山,联络肃虏伯黄斌卿,图谋恢复的使者谢尧文被扣,携带的东南义士联名上监国鲁王的表文,系完淳执笔,不久,夏完淳被叛徒告密而被捕。(曹家驹《说梦》侯玄涵《夏允彝传》方授《南冠草叙》)还有记载认为,完淳与其师陈子龙,共同参与策动汉奸提督吴胜兆反正,吴的檄文,也出于完淳手笔(蔡嗣襄《夏完淳事略》王弘撰《夏孝子传》)。他自己也说: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细林野哭》)可以想见,这一两年,他奔走于太湖地区,为抗暴复国事业尽了最大的努力。英雄生死壮游时1647年秋,完淳不幸被捕。他知道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时候到了。受之于父师、深植于心底的做人与报国的信念,使他从容自若,毫无惧色。他是个感情丰富的诗人,永别故乡和亲人,自不免心情激荡,思绪翻腾他又是个大节凛然,对猝然而至的变故早有抉择和准备的英雄,因而临难不惊,视死如归。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诗人留下了许多高唱入云的诗篇: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土室余论》)循陔犹有梦,负米竟谁人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拜辞家恭人》》)解到南京,完淳被羁押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属于太监的宅院中。在这里,他写下《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寄内》、《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柬半邨先生》、《自叙》、《感怀》等和血含泪、掷地有声的篇章。我们今天读到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邨先生》)这样的词句,还禁不住热泪挥洒、热血沸腾呢在清朝公庭上,夏完淳怒斥主审人原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的投降变节行为,大义凛然地宣传爱国真理。洪承畴汗如雨下,坐不安席。10月16日,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临刑时,昂首挺立不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杜登春:《童心犯难集》)。夏完淳壮烈牺牲了。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十七年,但却以整个生命谱写了一首璀灿夺目、壮美绝伦的史诗。他不仅是朱明一代的英雄人物,也是几千年间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之一。他必将永远受人崇敬、纪念。完淳的骸骨,由友人杜登春等运归松江,袝葬于城西北的小昆山下荡湾村允彝墓侧。1961年,陈毅同志为英雄父子亲题墓碑,以秀丽姿肆的笔触,大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荡湾夏墓,如今成为人们瞻仰凭吊的胜迹。夏完淳诗作近千首,至今尚存诗三百一十余首,词四十余首。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激情,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他的诗的主要特色。他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一员。

返回顶部